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区别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 > 知识产权法规法律知识

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区别

点击数:115 更新时间:2023-09-03

 
307028

  一、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区别

  (一)立案审查制的定义

  立案审查制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其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以及管辖权等。

  (二)立案登记制的定义

  立案登记制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除了意见规定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当事人提交的诉状一律接收,并出具书面凭证。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当场登记立案。

  (三)两者的不同

  1、诉讼起点不同。立案审查制下,诉讼起点是法院决定立案时。立案登记制下,诉状提交给法院时,诉讼就开始了。

  2、立案条件不同。立案审查制下,各级法院对当事人起诉能否立案的审查尺度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

  3、对当事人起诉权的保障不同。立案登记制下,法院一律接收诉状,当事人依法无障碍行使诉权,体现了对当事人起诉权的充分保护。

  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登记立案范围、登记立案程序、健全配套机制、制裁违法滥诉、切实加强立案监督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

  2、对提交的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

  3、对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法判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4、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依法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并载明理由。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或者申请复议。禁止不收材料、不予答复、不出具法律文书。

  5、强化责任追究,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年底不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责任。

  三、登记立案的案件范围

  (一)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的案件范围

  登记立案针对的是初始案件,包括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对上诉、申请再审、申诉等,法律另有规定,不适用登记立案的规定。

  目前,《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释已经对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申请和国家赔偿申请的受理条件作出明确规定。

  (二)不应予以登记立案的案件范围

  此外,对违法起诉和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以及其他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诉事项,不在登记范围之内。

  比如,当事人起诉的事项按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法院应当及时释明,告知当事人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如果当事人坚持起诉,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不予立案。

延伸阅读
  1. 立案登记制破解立案难
  2. 诉讼要件如何审查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诉讼管辖问题的规定官方解读
  4. 婚前买房离婚后增值部分应如何处理?
  5. 刑事诉讼管辖权的分类及解析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热门知识

  1.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事处罚
  2. 知识产权的不稳定特性
  3. 实质审查是什么意思
  4. 域名可以转让注册人吗
  5. 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生产假“红牛”“劲酒” 老板员工均被判刑
  6. 商业秘密的密级如何划分
  7. 在先商号权要求满足何种条件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导航

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1. 假冒注册商标纠纷
  2. 商标构成的要素
  3. 合作作品中的著作权
  4.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
  5.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
  6. 著作权申请登记
  7. 著作权的诉讼时效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