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新规司法解释是什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犯罪法律知识

非法集资新规司法解释是什么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3-04

 
30693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正常合法的资本循环存在,但非法集资是一种庞氏骗局,是公开的犯罪行为,而且它种类比较复杂,多数为利用诱惑人的条件、异常高的回报来诈骗资金并占有。学习其认定标准就可以避免财产受损失。下面和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学习下吧。

一、非法集资的定义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现行法律,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四种刑法罪名,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案件较多的罪名。

二、各罪认定条件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除刑法另有规定外,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认定为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1.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
  2.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
  4.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需要注意的是,《解释》规定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互联网等各种途径直接传播信息,或放任信息扩散。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一般较容易理解和识别。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以高额利息或其他回报的方式向公众借款,属于典型的非法吸收存款行为。

相比之下,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形式多样,经常变换花样,有意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相对难以识别。根据《解释》的规定,一些情形如下:

  1. 不具备房产销售真实内容或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2. 不具备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真实内容或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3. 不具备发行股票、债券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4. 不具备募集基金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通常以合法形式经营,但缺乏真实内容或真实目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此外,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只有在一定数额或情节下才构成犯罪。根据《解释》规定,以下情形应追究刑事责任:

  1.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
  2.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
  3.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
  4.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二)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构成此罪需要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定数额的三个要件。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似,集资诈骗罪也是当前高发的非法集资类犯罪。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根据《解释》的规定,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1. 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导致集资款不能返还;
  2. 肆意挥霍集资款,导致集资款不能返还;
  3. 携带集资款逃匿;
  4. 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5. 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
  6. 隐匿、销毁账目,或进行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
  7. 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
  8. 其他可以认定为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类似,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不构成集资诈骗罪。但是,集资诈骗行为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社会人脉,最初采取较隐蔽的方式,即在小范围内向特定对象集资。然而,随着集资过程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集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集资诈骗行为人来说,对集资范围通常持放任态度,没有明确的集资对象,因此容易构成此罪。

当“向特定对象集资”形成一个封闭范围(即绝大部分集资对象为特定对象),一旦这个封闭范围被打开(即既包含特定对象,又包含不特定对象),所有集资款均应认定为非法集资的数额。

根据相关规定,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数额特别巨大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三)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应立案追诉:

  1. 发行数额在500万元以上;
  2. 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有效证明文件或相关凭证、单据;
  3. 利用募集的资金进行违法活动;
  4. 转移或隐瞒所募集资金;
  5. 其他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四)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或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处罚。

根据相关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应立案追诉:

  1. 发行数额在50万元以上;
  2. 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擅自发行致使30人以上的投资者购买了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
  3. 不能及时清偿或清退;
  4. 其他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延伸阅读
  1. 个人非法集资入刑标准
  2. p2p非法集资还款多少不判刑
  3. 非法集资罪的司法解释(一)
  4. 参与非法集资人员定罪标准
  5. 最高法院负责人就<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答记者问

互联网金融热门知识

  1. 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有哪些区别
  2. 关于非法集资的最新条例
  3. 融资涉及哪些法律问题有哪些
  4. 众筹和非法集资的区别
  5. 第三方支付的费用是多少
  6. 什么是股权众筹
  7. 股权众筹有什么发展
互联网金融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