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4-27
1、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无论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回报给投资者的众筹,还是以股权回报为目的的众筹,都有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因为众筹本质上既是一种投资行为,也是一种融资行为,无论哪种类型的众筹,都向出资人承诺回报,且回报的额度与出资金额成正比。因此,众筹在本质上是一种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容易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涉嫌集资诈骗罪。实物回报型众筹涉及的项目在发布时通常未生产成品,其是否能按期生产并及时交付给投资人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如果实物回报型众筹的项目发起人虚报项目并发布欺骗性信息,骗取投资人大量资金,就构成集资诈骗罪。此外,无论是实物回报型众筹还是股权回报型众筹,投资人的资金通常先注入平台账户,即使有第三方账户存管,但监管不完善,存在风险。如果众筹平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获得资金吸收资格并骗取大量资金后逃离,则平台实际控制人将面临涉嫌集资诈骗罪的风险。
2、涉嫌擅自发行股票罪
互联网众筹以向社会大众介绍资金项目并获得不特定社会对象的投资为主要行为模式,因此股权类众筹容易触及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法律红线。即使众筹发起人采取向社会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模式,也难以控制投资人数在法律要求的范围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向社会特定对象变相发行股票累计超过200人,且未获得证券管理部门批准或未符合法律要求的,将涉嫌擅自发行股票罪。
3、涉嫌非法经营罪
无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还是擅自发行股票,都属于非法经营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一种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行为;擅自发行股票是一种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的行为。虽然互联网众筹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将其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擅自发行股票罪有一定难度,但可以将其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此外,非法经营罪中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作为兜底条款,赋予了司法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1、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和警示教育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守法意识,引导依法从业,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
2、协助从业机构建立、完善相关风控制度
根据监管要求,从业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是监管要求,也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措施。
3、起草、审核相关协议、文件
从业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涉及大量协议签署和文件发布活动。这些文件不仅体现了机构的意愿,也对机构产生法律拘束力。因此,机构应慎重对待协议和文件,必要时寻求法律支持,确保业务合法合规,控制法律风险。
4、针对具体业务事宜开展专项法律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带来了新的业务范围和利润增长点,但也隐含着逾越监管的法律风险。针对具体业务事宜进行法律分析,论证风险和合规性,有助于防范法律风险,推动业务创新。
5、对特定风险事件及时开展危机应对工作
在特定风险事件发生时,从业机构应及时组建专业团队进行危机应对工作,包括查明相关事实、保全证据、配合调查、提出法律意见和主张,维护机构合法权益,避免负面影响和进一步加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