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权强制执行的法律思考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探视权法律知识

探视权强制执行的法律思考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19

 
301152

探视权执行案件的特点

探视权的执行涉及权利人、未成年子女和义务人之间的关系。对申请人而言,探视权是一种权利和行为;而对被执行人而言,协助申请人探望子女是其义务。如果被执行人拒绝或阻碍申请人进行探望或不提供协助,即是一种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法院可依法予以执行。探视权的行使对象一般是未成年子女,虽可实现申请人探望子女的目的,但也可能在执行中因不当行为影响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因此,在执行探视权时既要实现探视方的权利,也要保护被探视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考虑强制执行探视权案件的社会效益。因此,探视权纠纷案件在执行上有其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特点。

执行标的的特殊性

一般民事案件都有明确的执行标的,要么是支付金钱或特定物,要么是完成一定行为。而探视权的执行内容却是探视权利及其行使方式,既是行为也是人身权利,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探视权利的实现需要他方的共同配合,一方不配合则难以执行。但探视权的产生是以离婚为前提,此时夫妻感情往往已经破裂,双方矛盾尖锐,协助执行容易陷入困境。

执行内容的长期性

一般民事案件的执行除定期支付抚养费、赡养费的案件外,往往是一次执行完毕,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即归于消灭,具有明确的履行期限。而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即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探视子女的权利长期有效。被探视子女在未成年之前,只要被执行人或协助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法院只能不断采取执行措施。

强制执行对象的限制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二条规定,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这一规定对强制执行的对象作了严格的限定,故探视权案件的被执行人只能是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当事人,其更多时候承担的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义务,只要不加以积极阻挠,权利人的探视权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得以实现。

强制措施的单一性

一般民事案件的执行,人民法院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采取搜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拘留、罚款等多种强制措施。而在探视权案件的执行中,能采取的强制措施只有拘留和罚款,具有单一性。

探视权案件执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探视权强制执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被执行人的协助义务界定难

探视权的产生以离婚为前提,当事人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怨颇深、不可调和,法院判决孩子由一方抚养时,抚养方基于习惯性的抗拒心理,往往不愿主动履行协助对方探视的义务。被执行人阻挠另一方行使探视权的,认定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自无异议,但当被执行人的父母即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抑或子女本身不愿到父或母处时,能否认定是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协助义务。

执行措施适用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显然,最直接有效的强制交付子女的做法为立法所禁止,民事强制执行的标的只能是钱、物或行为,而非子女的人身。因此,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或替代履行等,对探视权的执行都不适用。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视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往往又达不到执行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执行程序终结难

我国《婚姻法》并未规定父或母行使探视权的期限,在子女成年前,父母对子女都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子女成年前,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对子女都有探望的权利。自此期间,只要探视权利人的权利受阻,即可申请强制执行。实践中,在法院介入的情况下,被执行人迫于法院的压力往往会做出一种愿意履行协助义务的姿态,暂时允许权利人探望子女。但是一旦法院结案停止监督,义务人又会以各种理由阻挠权利人探望子女,权利人不得不再次申请强制执行,长此往复导致案件无法终结。

执行中止界定难

探视权的执行中止是指人民法院在探视权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探视权人有符合探视中止的法定事由时,由法院裁定探视权人在一定时间中止行使探视权的法律制度。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可见,探视权的中止是以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为标准。但立法上对何谓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并未作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中止探视权强制执行的操作难度较大。

解决探视权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解决探视权案件执行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从立法层面上明确探视权相关权利义务的内涵,而且要立足执行实务提出完善探视权强制执行制度的对策建议,结合执行工作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明确探视权和协助义务的内涵

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八条虽规定了有关个人和单位负协助执行的义务,但此规定中责任主体不明确,且仅局限于对人民法院执行的协助,并未涉及对权利人探望的协助。笔者建议作为探视权条文中的附属内容予以规定,以利实践中保护探视权的行使,约束其对探视权行使的阻却。

建立侵犯探视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在探视权案件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一定数额的金钱惩罚,旨在促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切实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减少探视权纠纷的发生。但上述精神损害赔偿须满足一定条件,如只适用于专门起诉行使探视权的案件,探视权人必须是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探视而遭到无理拒绝等。

设立疏导教育前置程序

在执行探视权案件时,要首先对当事人做好说服教育思想工作,让当事人认识到探视权的实现根本目的是保证子女身心健康的需要,使其能够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尽力弥补和减少因父母婚姻的破裂给孩子的伤害,主动履行协助义务,并能将积极的履行态度保持下去,从而从根本上克服此类案件长期性、反复性的弊端。只有对于那些经过疏导教育后仍无故阻挠、拒绝履行协助义务的当事人,才适当采取训诫、罚款、拘留等惩罚措施。

细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中止执行标准

可从以下几方面认定"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标准:探视人患有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有恶习、对子女有骚扰、暴力倾向、教唆、引诱子女实施不良行为、利用探视机会藏匿子女等危害子女利益行为,以及年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本人明确拒绝探视。

充分发挥执行联动机制的作用,扩大协助执行人的范围

除被执行人本人外,还应包括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所在的单位、居委会、村委会,当地妇联、派出所及未成年子女所就读的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机构。在案件执行过程中,要与被执行人的近亲属、好友配合,由其出面疏导,共同解决矛盾;也可邀请父母所在单位、妇联、居委会、派出所等作为法院执行此类案件的协助单位,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探视权案件的执行工作。

我国《婚姻法》确立的探视权制度,虽然在实践中尚有不足需完善之处,但这一制度的确立无疑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探视权。对此,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加快立法完善的步伐,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1. 离婚后女方不让探视权吗
  2. 申请探视权强制执行需哪些材料
  3. 探视权可强制执行吗
  4. 不付抚养费还能享有探视权吗
  5. 实践中探视权该如何行使

子女抚养热门知识

  1. 剥夺子女监护权的情形有什么
  2. 抚养孩子一方有吸毒史可以要回抚养权吗
  3. 离异后不让对方探视合法合理吗
  4. 离婚放弃抚养费可以吗
  5. 离婚不要抚养费可以断绝关系吗
  6. 什么情况下子女可以要求增加抚养费
  7. 孩子一岁母亲放弃抚养权可以吗
子女抚养知识导航

婚姻家庭解决方案

  1.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2. 军人无重大过错时的离婚
  3. 父母共同出资,产权登记一方子女名下的房产分割
  4. 离婚时如何分割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财产
  5. 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赔偿,离婚时如何分割
  6. 离婚时如何分割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7. 协议离婚后,对财产分割有异议的可以起诉

婚姻家庭合同下载

  1. 销售人员保密协议范本
  2. 股份赠与协议范本
  3.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
  4. 湖南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