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1-11
公司分立是指原有的一个公司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公司的法律行为。在公司分立时,需要对其财产进行相应的分割。这一行为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第44条、《合同法》第5章、《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18条以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31条和第35条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因企业分立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处理企业分立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第44条、《合同法》第5章、《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18条以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31条和第35条的规定。
在处理债权、债务等分立事宜时,原公司应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并在股东大会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在30日内在报纸上进行公告。债权人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如果未接到通知书,则自第一次公告起90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公司不清偿债务或不提供相应的担保,那么公司将无法进行分立。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分立后原有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如果在分立前公司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书面协议,那么根据《公司法》第175条的规定,分立后的公司将不承担这一债务。
根据《公司法》第175条的规定,公司分立后,其财产应进行相应的分割。公司分立时,应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并在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在30日内在报纸上进行公告。因此,债权人可以向分立后的任意一家公司请求债务偿还,而偿还债务的公司可以向其他公司追偿。另外,债权人也可以分别向分立后的各公司请求债务,但所请求的债权之和不能超过债权人的总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