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17
根据财务制度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构成包括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以及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但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物品。不符合以上条件的物品应被列为低值易耗品。
在工作中存在着未按照上述原则和标准划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问题。有些企业将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错误地列为固定资产,而有些企业则将属于固定资产的物品错误地列为低值易耗品。这种混淆不清的划分导致核算上的混乱,也使得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在价值、成本转移和管理上变得不合规、不合理。
为了增加成本和费用,一些企业将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划分为低值易耗品,以便一次或分次摊销。而为了减少当期成本和费用,一些企业将符合低值易耗品标准的物品划分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延缓其摊销速度。这种混淆划分标准的行为不仅导致资产结构的变化,还使得固定资产与存货之间产生了不稳定的关系,从而使会计信息产生错误报告,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根据实际情况,固定资产可以分为七大类: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土地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一般企业多采用按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进行分类。
固定资产的分类正确与否主要涉及到企业对哪些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以及折旧费用的列支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费用与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确定以及计算所得税的依据。
将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划入生产经营使用的固定资产中,会增加当期的折旧费用,导致生产费用上升,同时也会使固定资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虚增固定资产使用率,给信息使用者带来错误的印象,从而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企业将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与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混为一谈,以达到人为调整财务成果的目的。这种行为会人为干扰企业财务成果与纳税情况。
对土地的分类错误也会导致固定资产的分类混乱。
根据资产的来源,固定资产可以采用七种计价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的计价、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计价、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的计价、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改建、扩建固定资产的计价、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计价以及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
企业在计价方法和价值构成以及任意变动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企业不按财务制度规定的计价方法进行操作,导致当期其他成本费用的错误计算,使得固定资产的有效期内的折旧产生差错,会计信息失实,最终误导决策行为。
一些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将与购入该固定资产无关的费用支出或不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支出错误地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组成部分。这种任意变动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或虚减。
一些企业不顾国家规定,任意调整已入帐的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例如,对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进行随意削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管理当局及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