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同时变动时是否追溯调整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10-06
通过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和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在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过程中,因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理解有误和会计制度本身存在不足等原因,致使企业对许多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不符合新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本文将对几个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运行中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同时涉及或有事项准则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方面的业务应如何调整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调整
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规定,调整事项应当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然而,如果涉及现金收支项目,则不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和现金流量表正表的各项数字。在处理与或有事项有关的日后调整事项时,需要进行一些特殊处理。
案例
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存在一起经济诉讼事项,估计可能需要支付350万元赔款。经过双方协商,于2002年2月15日达成协议,甲公司支付给乙公司350万元赔款并撤回起诉。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要求,在2001年末将350万元计入了营业外支出,并确认了一项预计负债。在2002年2月15日实际支付时,不能直接将预计负债冲减,而应先将预计负债转为其他应付款,再将其他应付款冲减。
原因如下:
- 在2001年末,该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符合确认一项负债的条件,但并非基本确定,故计入了预计负债。
- 2002年2月双方达成协议时,该义务变为基本确定,故应从预计负债转为其他应付款。
- 实际支付时再将其他应付款冲减。
如果不经过这样的处理,当调减2001年预计负债科目350万元时,资产负债表将不平衡。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同时变动时是否追溯调整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追溯调整
我们认为应按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追溯调整,而不是依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变动属于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范的业务。因此,在处理此类业务时,应遵循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进行追溯调整。
案例
某公司在2000年12月25日进行改制,从2003年1月1日起,某生产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12年改为8年,同时将折旧方法由平均年限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该生产设备已使用3年,并计提了3年折旧,尚可使用5年,账面原价为6000万元,累计折旧1500万元。对于这个会计事项,既涉及会计估计变更,又涉及会计政策变更。然而,根据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进行追溯调整。具体处理情况如下:
假设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为380万元。
三、政策变更时产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应如何调整
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对所得税的调整
在处理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时,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 对于永久性差异,如果税法允许税前扣除,则调整应交所得税账户。如果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则不进行纳税调整。
- 对于时间性差异,应计入递延税款账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性差异可能是新发生的可抵减(或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也可能是转回的可抵减(或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时间性差异时,应基于变更后的会计政策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新旧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异。
案例
某公司在2000年12月份购入设备1台,当即投入车间使用。账面原值为16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零,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按8年平均计提折旧,税法规定按10年平均计提折旧。自2003年1月1日起,该公司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这个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为380万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差异是根据变更后的会计政策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计算的,而不是新旧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异。
四、应正确处理不同的会计差错
处理不同会计差错的方法
在处理不同的会计差错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 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和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处理。
- 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进行追溯调整,并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特别注意调整。
- 对于滥用会计政策这一特殊的会计差错,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进行处理,而不是视为会计政策变更。
案例
甲公司在2000年初取得丙公司40%的股权,并对该公司具有重大影响,但仍然采用成本法核算该股权投资。2002年初,甲公司将对丙公司的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这应视为滥用会计政策,需要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进行处理,而不是视为会计政策变更。
五、应特别关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估计的可靠性问题
关注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估计的可靠性
会计估计是根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判断。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估计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更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利,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会计估计。然而,这也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带来了挑战。在处理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估计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 企业滥用会计估计的情况。一些上市公司在2002年年报中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预计负债,主要目的是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损益调整。这种行为应视为滥用会计估计变更,需要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 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在转让时又转回的处理。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将其视为本年度收益、重大会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或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会计估计时要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会计报表时,应仔细复核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做的会计估计,并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是否适当。必要时,可以进行独立估计,以确定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六、企业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所得税的正确计算和账务处理
企业接受固定资产捐赠的所得税计算和账务处理
根据国税发[2003]45号和财政部的财会[2003]29号文,企业接受捐赠事项需要按照新的规定计算和缴纳企业所得税。具体内容如下:
-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接受捐赠的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都需要计算和缴纳企业所得税。
- 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应按照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并在接受捐赠当期计算和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捐赠收入较大,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5个纳税年度内分摊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 对于接受捐赠资产的使用或处置与企业其他方式取得的资产相同,可以计提折旧或逐期摊销计入当期费用。
案例
假设企业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为40000元,企业所得税率为33%。根据不同情况,计算应交所得税金额如下:
- 如果期初未分配利润为正数,本期为盈利时,应交所得税=40000×33%。
- 如果期初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本期为盈利时,如果(本期盈利+前5年未弥补完的亏损)=正数,则应交所得税=40000×33%;如果(本期盈利+前5年未弥补完的亏损)=负数,则应交所得税=(负数+40000)×33%。
- 如果期初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本期为亏损时,如果(本期亏损+前5年未弥补完的亏损)≥40000,则应交所得税=0×33%;如果(本期亏损+前5年未弥补完的亏损)≤40000,比如为-30000,则应交所得税=(-30000+40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