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3-28
根据《商标法》,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应具有明知过错的意识,即指行为人对所销售的商品属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事实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进行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况:
商标侵权的认定方法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了《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即行为人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相同商品或类似商品上擅自使用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妨碍商标注册人行使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商标侵权行为的存在是侵权行为构成的前提条件。
损害事实是商标侵权行为中的一个特殊条件。损害事实可以是物质损害或非物质损害。物质损害是指造成商标注册人在经济利益上的减少或消失。非物质损害是指因侵犯商标专用权导致权利人的商品信誉和企业形象受损。非物质损害是无形的,且无法立即计算,但最终会导致权利人财产利益的减损。
因果关系的形成取决于损害事实的不同。如果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导致了损害事实的发生,则构成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某种假冒名牌酒质量很差,消费者误认为某种名牌酒的质量下降了。这就是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则不构成商标侵权行为的要件。
根据新《商标法》,原法中的“明知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被删除,即取消了认定此行为侵权的主观构成要件,确认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无论侵权人主观上是否故意或过失,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在实践中,对于商标权侵权的物质损害的认定应由被侵权人举证,而对于非物质损害的认定则较为困难,因此无需被侵权人提供证据。只要存在违法行为,就可以认定存在非物质损害,被侵权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