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9-29
尽管新交法的相应法规尚未出台,但越来越多的人对现有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中的赔偿标准提出了质疑。近日,北京市东城法院宣判了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法院未采纳被告保险公司的以责论赔的抗辩意见,判决保险公司按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赔偿原告刘先生10万元。
2003年11月12日,刘先生为自己的小客车投保了为期一年的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保险金额10万元)、车上人员责任险等险种。2004年9月6日,刘先生的司机在海淀区旱河路与一名骑自行车的行人发生交通事故,行人受伤严重,住院费用超过7万元。事故经交通管理部门认定,行人承担主要责任,司机承担次要责任。刘先生与行人代理人在交通管理部门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刘先生一次性赔偿行人12万元。事故发生后,刘先生支付了修车费和检测费。随后,刘先生要求保险公司按照投保额全额赔偿,但保险公司只同意按照交警认定的责任比例赔付,引发了纠纷。
法院认为,双方已经形成保险合同关系。原告与交通事故的另一方达成的赔偿协议符合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中的赔偿规定,应予确认。被告保险公司主张按照事故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的辩解意见不符合新交法第76条的规定,因此不予采纳。然而,对于车辆损失险中的按责赔偿,法院认为不违反法律规定,应予支持。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保险公司向原告刘先生支付10万元的第三者险赔偿金,并赔偿汽车修理费和检测费共计5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