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2-11-21
医疗损害赔偿引起的法律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患者与医院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医疗服务关系,即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医院有权收取医疗服务费,并有义务为患者提供及时、正确、符合医疗规程的医疗服务;患者有权获得及时、正确的医疗服务,并有义务支付医疗费用。
在医疗服务关系中,如果医院因过失侵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权,这属于《民法通则》调整的范围。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对于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侵害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患者到医院就医是为了治病,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是为了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患者与医院之间形成的医疗关系是被动的,且有时是无可选择的。因此,患者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消费者”,医院也不涉及对患者的“欺诈”。同时,尽管医疗机构的福利性质在逐步淡化,营利性质逐步明显,但如果强行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双倍返还医疗费用,即无法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的前提条件“欺诈”经营。这不仅不符合我国国情,而且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不适用《合同法》进行调整。虽然医疗服务合同在表面上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设定、变更、终止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但由于医疗服务合同具有特殊性、意外性和多变性,不存在对瑕疵担保允诺的履行合同义务。一旦发生纠纷,患者很难通过追究违约责任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法律无法更好地救济当事人。如果发生纠纷,患者只能提起“侵权之诉”,法院将依照《民法通则》来审理此类纠纷。
在医患契约关系中,医院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的规定,医疗纠纷可以采取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赔偿损失等形式承担民事责任。双方也可以通过中介组织的调解来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