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专业律师为您解读院方的责任和应对方法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5-30
导读:第一步:报告。第二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第三步:保管各种资料,封存现场实物。第四步:调查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第五步:作出结论医疗事故处理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做出对事故的处理意见。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第一步:报告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的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或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由科室负责人及时向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情况如实向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对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医疗机构采取的及时有效的措施包括进行辅助检查、药物治疗、手术等治疗方法,以及其他避免医疗事故争议的措施。这些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第三步:保管资料,封存实物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九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抢夺病例资料。医疗机构应封存和启封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和病程记录。疑似引起不良后果的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实物应由医患双方共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如需检验,应由双方共同指定的具有检验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如无法共同指定,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对于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医疗机构应通知提供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证据对于医疗事故的准确鉴定和处理至关重要,因此医疗单位应妥善保存和保护相关资料和实物。
第四步:调查
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调查过程涉及证据的检验、活体检查和尸体解剖,以及对医疗单位负责人、责任医务人员、病员及其亲属、在场病友等的调查访问。调查的目的是分析造成事故或事件的原因和过程,为正确处理提供依据。
第五步:作出结论
医疗事故处理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疗事故或事件作出处理意见。对于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情况和理由。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应责令医疗责任人员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对构成医疗事故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医疗纠纷情况复杂,涉及政策性问题,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待和处理上必须严肃认真。在接待环节,应建立信赖感,耐心听取来访者陈述意见,不轻易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在尸体解剖环节,应通知家属进行尸检,并由认可的专门机构和有资格的人员进行。在善后处理环节,应坚持原则、公正处理,尽快结案,避免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