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5-29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
专家库由具备良好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符合条件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作出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了要求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还应当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于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将其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进行鉴定。
当事人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并希望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处理时,应当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相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的一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当事人对医疗事故争议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时,应当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如果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应当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如果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一) 患者死亡;
(二) 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三)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于符合本条例规定并予以受理的案件,如果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在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相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于不符合本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案件,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并申请再次鉴定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相关材料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进行再次鉴定。
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如果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了该申请,应当终止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参与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并听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卫生行政部门经审核,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作为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和赔偿调解的依据。经审核发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要求重新鉴定。
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医疗机构应当在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附具协议书。
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的调解或判决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应当在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调解书或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判决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逐级将当地发生的医疗事故以及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的情况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第四十六条 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争议
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如果协商不成或者不愿意协商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十七条 医疗事故赔偿的协商解决
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第四十八条 医疗事故赔偿的调解
当确定为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的调解。在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原则,并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如果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并且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如果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解。
第四十九条 医疗事故赔偿数额的确定
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以及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的关系。如果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医疗事故赔偿的计算
医疗事故赔偿应当按照以下项目和标准进行计算:
(一) 医疗费:根据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如果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应当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 误工费:如果患者有固定收入,应当按照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于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如果无固定收入,应当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 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 陪护费:如果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应当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 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期限最长为30年,但是对于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六) 残疾用具费:如果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应当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 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 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于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于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对于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九) 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需要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 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 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如果造成患者死亡,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如果造成患者残疾,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的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按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下,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的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按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应当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
第五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事故过程中,如果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其他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其他有关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降级或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五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的违法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如果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 未及时组织调查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
(二) 未在规定时间内审查或移送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三) 未将应当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争议移交医学会组织鉴定;
(四) 未按照规定逐级上报当地发生的医疗事故以及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情况;
(五) 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审核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根据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了依法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还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第五十六条 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如果情节严重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资格证书:
(一) 无正当理由拒绝进行尸检;
(二) 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
第五十七条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人员的违法行为
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接受申请鉴定双方或一方当事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出具虚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资格证书。
第五十八条 医疗机构及其他机构的违法行为
医疗机构或其他有关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如果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资格证书:
(一) 无正当理由拒绝进行尸检;
(二) 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
第六十条 医疗机构的定义
本条例所称医疗机构是指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县级以上城市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发生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但是,其中不属于医疗机构的县级以上城市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发生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行使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的受理、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和赔偿调解的职能。对于发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的该机构及其有关责任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第六十一条 非法行医的处理
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十二条 军队医疗机构的处理办法
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
本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处理结案的医疗事故争议,不再重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