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2-17
医疗差错赔偿款的确定涉及多个因素。首先,医疗费用的确定需要结合医疗机构提供的医药费、住院费等相关收款凭证,并考虑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如果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那么他们需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医疗费用的赔偿数额应根据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费用来确定。对于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用,赔偿权利人可以在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是,根据医疗证明或鉴定结论确定的必然发生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用一并予以赔偿。
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病人死亡、残废或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情况。与此相对,医疗差错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虽有过失,但尚未造成上述严重后果的情况。可以看出,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区别在于医务人员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在实践中,医疗差错可以进一步分为严重医疗差错和一般医疗差错。严重医疗差错指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已经给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一般医疗差错则指尚未对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没有对医疗差错的处理做出具体规定,这是该法规的不足之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病人及其家属丧失了要求医院赔偿经济损失的权利。医疗差错本身也属于一种民事侵权行为,侵害的是病人的身体健康权利。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给病人带来了不应有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已构成民事侵权行为,因此医疗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具体到医疗差错的处理,医疗单位应该赔偿因其工作人员的过失行为而导致的病人增加的医疗费用、护工费等经济损失。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曾明确表示,当事人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民事案件。
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规定,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在这种情况下,赔偿责任涵盖全部损失的100%。
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赔偿责任涵盖全部损失的60-90%。
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赔偿责任涵盖全部损失的20-40%。
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赔偿责任不超过全部损失的10%。
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种对等责任的情况,即医务人员和患者各自承担50%的责任。责任程度的不同会对赔偿数额产生较大影响。这种方式体现了过错程度与责任承担一致的原则,相较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只要鉴定为事故就不考虑责任程度一律承担100%赔偿的规定,更加公正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