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2-14
近期上市公司的常规信息披露引发了一些关注。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上市公司财务预算是否需要披露,以及它与盈利预测之间的区别。此外,现行的特别处理规定是否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上市公司对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基本面风险的揭示是否充分和及时,以及年报中存在的趋势和倾向对市场的影响等问题也值得关注。本系列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参加股东大会的中小股东寥若晨星。记者参加了几个股东大会后发现,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某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记者从会议文件中看到了第二年度的财务预算,并由公司财务总监宣读。而另一家公司的财务预算则是由董事长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披露。这两家公司的财务预算都没有在股东大会决议中公开披露,这意味着未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无法了解与公司命运相关的财务情况。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还提醒记者不要披露预算数据。这种情况导致参会股东获得的信息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未参会股东,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
根据惯例,财务预算一直没有在年报或决议公告中披露,这已经成为常态。但随着信息披露监管的规范化和对股东信息对称的要求日益提高,财务预算的披露问题越来越突出。
过去,由于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做盈利预测,所以财务预算的披露并不成问题。然而,证监会放宽了标准,只有再融资公司才需要做盈利预测,并且需要经过会计师审核。其他公司则免除了披露盈利预测的义务。在盈利预测成为"秘密"之后,与之相关的财务预算就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基于规范信息披露行为的原则,据悉,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个要求,凡在股东大会上提及财务预算的,必须在股东大会决议中进行公开披露,以实现股东信息的对称。因此,仅在董事会上讨论财务预算,而在股东大会上不再提及财务预算的做法,成为上市公司规避披露财务预算的普遍法则。
记者采访了相关监管部门和部分上市公司,总结出以下观点:
记者还注意到,某公司在2001年报中对今年的经营业绩给出了具体的增长幅度预测。有公司表示,在年报中对今年业绩进行展望时,相关部门要求公司给出具体数据,但声明不需审计,不予考核。这是否意味着在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对上市公司自律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