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4-08
1. 代为清偿能力
作为保证人,必须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根据法律规定,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充当保证人,前提是他们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代为清偿不仅包括代为支付金钱债务,还包括代为履行其他付款义务。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代为履行非金钱债务的情况下,如果保证人无法实际履行,应承担赔偿责任。
2. 合格主体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都可以作为保证人。其中,可以作为保证人的“其他组织”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联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以及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1. 限制保证人身份的情况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某些组织不得担当保证人,或者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担当保证人。以下是限制保证人身份的情况:
(1) 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只能使用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的经费履行其职能和支付工作人员工资,不能为他人提供担保,除非经过国务院批准,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时可以作为保证人。
(2) 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了公共利益而设立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与社会公益事业无关的经济活动。因此,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
(3)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具有一定的对外经营权,但职能部门没有对外经营权。职能部门无法以其名义对外进行经济往来,包括提供保证。然而,如果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获得法人的书面授权,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为了保证合同的履行,一般会约定一个保证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具备作为保证人的资格,至少需要具备代为清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