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4-15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的规定,民间借贷是一种实践性合同。该条款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即生效。为了形成借贷关系,借贷双方除了要就借款标的、金额和偿还期限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外,还需要出借人将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交付给借款人。只有在出借人将借款交付给借款人之后,借贷关系才能正式成立。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民间借贷合同视为实践性合同。
在民间借贷中,债务人的身份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债权人应该审查债务人的身份证件,并要求债务人当面书写借条。如果债务人将事先写好的借条交给债权人,存在债务人的签名是由他人代签的可能性。
(2)如果借款人同时也是某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债权人必须明确债务人是借款人本人还是其所代表的公司或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可以代表公司或企业从事包括付款在内的民事行为。如果债权人不明确债务人的身份,可能导致借款人身份混淆的情况。
在民间借贷中,需要注意恶意借贷的问题,即借款人筹集资金用于非法目的的借贷关系。根据我国法律的明确规定,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借款用于非法活动,该借贷关系将不受法律保护,被视为无效。
在实践中,有些借款人筹集资金用于非法活动,而出借人往往盲目出借,未注意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然而,一旦司法机关查实,可以依法没收出借的款项,并对违法借贷的双方处以罚款、拘留等处罚。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还将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对于出借人来说,这样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利息风险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没有约定利率、约定的利率超过规定、约定的利率不符合法律规定、约定的利率要合法。
借贷关系的成立,出借人的初衷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利率的约定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调整。借贷双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借贷双方对是否约定利率发生争议且无法证明的情况下,可以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算利息。
(2)对于约定利率标准发生争议的情况,可以在最高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标准内确定利率。
(3)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即不得搞高利贷。
(4)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否则将不受法律保护。
如果担保主体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职能部门或者法人的分支机构,那么这些担保主体可能没有合法的资格。
在向担保人主张权利时,不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保证期间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无约定的,以主债务履行期满之日起六个月为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的,为两年。
民间借贷合同的签订需要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特别是在处理合同内容时,需要符合双方的实际借贷事实。如果存在虚假或伪造行为,该民间借贷行为将被视为不合法且无法产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