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10
一般情况下,普通民间借贷属于民事纠纷,但如果涉及诈骗、非法集资等行为,则属于刑事案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但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引发的纠纷不适用该规定。
借款人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如果当事人持有的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但持有该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如果经查明属于虚假民间借贷诉讼,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决驳回其请求。
如果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应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应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单位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对该单位进行罚款,并可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应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民间借贷纠纷,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借款合同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双方纠纷。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纠纷就可以得到解决。这种方式成本最低,也不容易激化矛盾。
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对民间纠纷双方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时,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当事人享有选择或接受人民调解员、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要求终止调解、要求调解公开或不公开进行、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等权利。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的义务包括如实陈述纠纷事实、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等。
口头调解协议自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可以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人民法院认定调解协议无效,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调解一般适用于借贷金额不大、发生在朋友、亲戚、邻里之间的简单民间借贷纠纷。如果选择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纠纷,可能会将矛盾激化,因此,人民调解比较适合解决这类纠纷。
公证债权文书的强制执行是指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债务人自愿接受强制执行承诺,通过公证机关赋予的特殊职能,实现债权的一种方式。对于以给付为内容的债权文书进行公证,如果债务人不履行义务,债权人可以不经过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以实现债权。
公证债权文书可以分为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和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两类。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是指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其条件和范围受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定。
对于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可以先尝试自行协商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民事仲裁。但前提是一定要签订了借贷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