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2-09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是根据被告的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来确定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如果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并且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那么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仍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作为合同履行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一书的进一步解释,民间借贷是一种双务合同,出借人的义务是将约定的借款金额以货币形式交付给借款人,借款人的义务是按约定的还款期限将借款金额及利息以货币形式交付给出借人。因此,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可能是出借人所在地,也可能是借款人所在地。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所在地和被告所在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这一规定相较于以前只由债务人住所地法院管辖的规定进行了较大的改变。
如果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应如何处理?接收货币一方是否仅指住所地,还是包括经常居住地?
根据通说理解,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正确、适当地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双方义务行为,而合同的履行地点即为债务人履行债务和债权人接受履行的地方。在借贷合同中,存在两个不同的履行行为,一是贷款人按约定向借款人支付贷款的履行行为,二是借款人按约定向贷款人偿还借款的履行行为。这两个不同的履行行为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接受货币一方”,在支付贷款时,接受货币一方是借款人,而在偿还借款时,接受货币一方是贷款人。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发生民间借贷方面的纠纷,当双方当事人无法私下解决纠纷时,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解决。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明确人民法院的管辖权问题。一般来说,合同履行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有权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