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3-29
在公司内部盗用姓名行为的案件中,确定被告的主体是一个重要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盗用姓名行为是公司职务行为,应以公司为被告;另一种观点认为,盗用姓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应以具体的冒充签名的个人为被告。本文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盗用姓名行为超出了职务范围,应以个人为被告。
在确定被告为个人的情况下,原告的请求应如何支持呢?关于停止侵权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判定被告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因为盗用姓名行为一直持续地显示于工商登记资料上;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可以,因为在实际变更工商登记资料之时,盗用姓名行为已经终结。本文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判令停止侵权可能无法实现,并且董事会的决议并不一定会因为姓名被盗用而无效。
关于赔偿损失方面,原告未受到财产损失,但受到了精神损失。姓名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被盗用会严重侵犯权利人的身份自主尊严,因此被告应赔偿原告的精神损失。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综合考虑盗用姓名的方式、目的和影响等因素。
关于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方面,本案中盗用姓名行为并未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反而提升了原告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没有必要判令被告承担消除影响的责任。然而,根据人格权侵权的特点,被告应向原告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