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5-26
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指与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工具和设备相联系的运输方式。这类交通运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一旦发生事故,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因此,本罪的行为本质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客观要件由以下4个不可分割的因素组成:
利用大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反规章制度,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应被定为交通肇事罪。对于利用非机动车从事交通运输活动,如自行车、三轮车、马车等,违章肇事,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按交通肇事罪论处。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主体不仅限于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也不仅限于驾车人员,而包括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运输人员包括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与交通运输直接相关,一旦未正确履行职责,可能导致重大交通事故。
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的主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对于非交通运输人员在偷开汽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撞坏车辆,且构成其他罪的情况,应同时以交通肇事罪和其他罪并罚。这一解释说明,非交通运输人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要求肇事行为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时可能是明知故犯的,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违章行为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预见,但因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而未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
以上是对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的相关解释。对于被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罪且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三年到七年的有期徒刑。如果交通肇事导致他人死亡,将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公安部门将进行相关缉拿活动,并在社会上发布缉拿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