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05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行为均属于肇事逃逸:
当事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却选择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
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因此驾车离开现场。
当事人有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现场后又返回。
当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当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虚假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当事人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当事人离开现场且否认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
当事人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且留下虚假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
要逮捕肇事逃逸案件的嫌疑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存在证据证明嫌疑人有犯罪事实。
嫌疑人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无法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逮捕是必要的。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宣告缓刑:
犯罪情节较轻。
表现出悔罪态度。
没有再次犯罪的危险。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肇事逃逸的定罪可以依据以下类型的证据:
通过物品等物质证据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通过书面文件等证据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通过证人的口述证词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通过被害人的陈述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通过鉴定机构的意见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通过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记录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通过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总的来说,发生交通事故后,无论以何种方式逃逸,只要驾驶员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却逃离现场,都属于肇事逃逸。不过,肇事逃逸并不一定会判刑,除非交通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如三人以上重伤或他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