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7-11
股权是指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东享有的权利,包括股份收益请求权、公司经营权、公司重大事项决定权等。股权可以分为法定权益与章程约定权益,以及财产收益权益与公司事务决定权益。股权是一种独立的财产性权利,与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有所不同。
隐名股东所谓的“股权”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权。法律意义上的股权具有公示化的特点,即公司股东的信息被记载或登记于工商登记。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参与者,公司以企业法人的身份与其他主体进行市场活动。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其股东无需对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股东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公司股东的公示化是其中之一。
然而,我国的《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股东的公示义务,这是该法的不足之处。有限公司既具有人合性又具有资合性。与有限公司进行市场交易的对方,除了考虑到公司的资合性,更可能考虑到公司的人合因素。如果有限公司的股东都不公示,将导致市场交易对方的信息不对等,从而增加交易风险。因此,有限公司的股东必须进行公示。只有经过公示的股东才能享有股东权益。相反,隐名股东所谓的“股权”并不符合《公司法》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隐名股东所谓的“股权”实际上是公司股权收益请求权。由于隐名股东没有公开身份,因此无法享有显名股东应享有的管理公司的权利、公司重大事项的决议权以及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权益。因此,隐名股东只能享有公司的分红权,即股权收益请求权,而且该请求权只能行使于显名股东,而不是公司本身。
在明确了上述概念后,关于隐名股东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目前存在三种观点:合同无效、效力待定和合同有效。
1. 合同无效的观点认为,隐名股东股权转让合同未经其他股东的同意,侵犯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违反了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因此无效。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准确。
2. 合同效力待定的观点认为,在其他股东同意之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这种观点认为,股权转让未必侵犯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也未必会行使优先购买权。因此,应给予合同一方履行合同的期间,如果其他股东不行使优先购买权,转让就是有效的;如果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合同因无法履行而无效或应解除。
3. 合同有效的观点认为,隐名股东的股权转让仅是出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约定,不侵犯任何第三人的利益,也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是有效的。
只有显名股东的股权转让才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而隐名股东的股权并不符合法律意义上的股权,因此股权转让合同不适用公司法。那么适用什么法律呢?当然是《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因为隐名股东的股权实质上属于债权,所以股权转让应适用债权的转让规定。因此,隐名股东的股权转让是有效的。
此外,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托”关系。然而,由于我国信托立法尚处于初步阶段,虽然《信托法》已经出台,但相关理论和配套法律尚未跟上,将这种关系贸然定为信托关系并不利于保护隐名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将其看作普通债权关系更符合实际。当然,信托实质上也属于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