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11-26
公司和股东彻底分离是公司取得法人独立资格的前提,也是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基础。这种分离不仅表现在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的彻底分离,而且表现为股东远离公司的经营管理,股东的财产权和公司经营权彻底分离。然而,在实践中,公司与股东财产混同、业务混同从而造成人格混同的情形比较严重。
财产混同主要表现为股东的营业场所或住所完全一致,公司帐簿与股东帐簿不分或合一,公司与股东的资本或其他财产混合等,易使公司财产被股东非法转移、私吞,影响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
业务混同主要表现为公司与股东从事同一业务活动,公司业务以股东名义进行,交易对方分不清究竟是与公司本身还是与股东发生交易。当公司与股东间发生全部的财产或业务连续性混同时,不仅严重地背离了公司与股东分离原则,而且也导致公司与股东人格差别客观上不明了,财产的独立化程度与权利义务归属点的法技术不对称,法人独立存在的根据丧失,故应揭开公司面纱,还其不具备法人独立人格特性的本来面目,视公司与股东为一体。
现实生活中,人格混同现象主要有下面几种:
根据《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第七十七条规定,当一个公司对另一个公司(企业)的投资额达到控股时,该公司即成为母公司,被控股公司(企业)即成为该公司的子公司(企业)。由于母、子公司间存有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子公司虽系独立的法人实体,但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故很难保证其自身意志的独立性。因此,为了维护公平原则,可以否认子公司的法人人格,将子公司与母公司视为同一人格,由母公司直接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根据《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第二十四条规定,当一个公司拥有另一个企业10%以上的股份时,后者不能购买前者的股份。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交叉持股引起的控股问题。因为在相互持股的情况下,一方所持有的对方的一部分股份很可能就是对方出资给自己的财产,如该部分股份达到了控股程度,则表面上看似乎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企业,但实际上已合为一体,从而产生公司与股东人格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