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2-12-19
1、借名贷款的合法性受到贷款金额和情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涉及违法发放贷款罪。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将被依照上述规定从重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将被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关系人的范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相关金融法规确定。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具体是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对象是贷款,即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既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是外币。如果提供的不是贷款,则不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2、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违法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
3、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非法发放贷款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是出于过失,这种过失一般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至于行为人实施的发放贷款行为本身,则是出于故意。然而,违法发放贷款罪是结果犯,行为人对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因此,违法发放贷款罪仍属于过失犯罪。
4、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服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及其他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上述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他任何单位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含外资、中外合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等)和个人都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1、借款用途的审查。需要核实借款用途与借款金额是否相符。
2、到户核对经营项目。通过实地到借款户家中,核对实际经营项目是否与申请借款相符,以及申请借款金额是否与经营规模相匹配。
3、借款实际去向的审查。通过查看当日传票,核实该笔借款的实际去向,例如是否被相关连人支取或当时转给相关连人,以及是否用于归还他人借款。此类借款有可能是借名贷款。
4、保证人担保意愿的审查。通过实地或电话了解担保人,询问其曾为哪些人提供担保,担保金额是多少,是否自愿提供担保。
5、借款人家庭成员对借款的了解情况的审查。通过电话或实地了解借款人的家庭成员,询问其家庭因何申请贷款以及共申请了多少贷款。做到查询实证。
6、询问借款人担保人的情况。大多数借名贷款的担保人不是借款人请的,而是实际用款人请的。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询问借款人担保人的情况,与担保人的实际情况核对,以判断借款是否属于借名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