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9-09
1、中国对报复陷害罪的处罚标准为:
(1)、犯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情节严重,是指致使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或其他权利受到严重损害的,比如手段恶劣、致使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引起公众不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的等等。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施报复陷害。
1、本罪为身份犯,行为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行为对象为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控告人是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告发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人;申诉人是指对自己或亲属所受的处分不服,请求改变或撤销处分的人;批评人是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人;举报人是指向司法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检举、报告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上述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并不限于对实施本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控告、申诉、批评与举报的人。例如,被害人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提出控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乙滥用职权进行报复陷害的,仍然构成报复陷害罪。再如,被害人控告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子女的犯罪行为,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进行报复陷害的,也构成报复陷害罪。因为一切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与举报权都受法律保护,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允许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任何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进行报复陷害,否则就不利于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3、行为内容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实行报复陷害。问题是,“滥用职权”与“假公济私”是必须同时具备的要素,还是仅具备其中之一即可?在本书看来,本罪中的“滥用职权”与刑法第397条所规定的“滥用职权”,并不是等同含义。本罪中的“滥用职权”显然是针对他人实施的行为,其实质是妨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行使权利,或者使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施没有义务实施的行为。
4、域外经验
换言之,本罪中的“滥用职权”类似于日本刑法规定的滥用职权罪。日本刑法中的“滥用职权,是指公务员就属于其一般的职务权限的事项,假借行使职权,而实施实质的、具体的违法、不当的行为。其中存在两种类型:
(1)尽管是私人的行为,却假装职务行为而实施(假装职务型);
(2)尽管不符合职务行为的要件,却仍然实施(遂行职务型)”。由此看来,“假公济私”也只是“滥用职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独立于“滥用职权”之外的一种行为类型。报复陷害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制造种种“理由”或“借口”,非法克扣工资、奖金,或开除公职,或降职、降薪,或压制学术、技术职称的评定等。如果所采取的报复陷害行为与职权没有关系,则不构成本罪。例如,对控告人进行身体伤害的,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的报复陷害行为同时触犯其他罪的,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