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4-07
(1)国企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
(2)投资于不规范私募基金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近年来,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越来越多,常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设立,一些国有企业也投资其中。根据《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只能成为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否则将被认定无效。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国有企业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尽职调查,对投资对象进行全面评估。如果投资对象承诺保底和高额回报,应保持警惕。
股权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出资设立、股权受让和参与增资扩股。
1、虚假出资的风险点:
(1)已出资股东可能为其他股东的虚假出资行为承担责任;
(2)出借资金协助他人进行虚假出资的,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国有企业在进行直接出资设立时,应加强对其他股东的资信调查,并监督其他股东的出资情况。
2、非货币财产出资的风险点:出资财产的价值或权属存在瑕疵。
国有企业在进行非货币财产出资时,应在出资协议中明确规定财产的价值和权属,并约定违约责任。
风险点:
(1)标的公司存在未知的或有债务;
(2)“零对价”股权存在风险。
在股权受让过程中,应对标的公司进行全面调查,确保股权的合法性和价值。在受让协议中,应明确出售方的保证清单,并约定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
风险点与防范意见:
1、董事、高管未尽勤勉义务。
国有企业在进行增资扩股时,应确保董事和高管履行勤勉义务。
2、恶意摊薄小股东利益。
增资扩股时,应尊重小股东的意见和利益,并通过借款等其他方式融资,避免对小股东利益的损害。
3、国资权益流失。
国有企业应严格控制增资权益的流失,避免国资受损。
总体风险:国有企业对所投资公司失控的情形较为严重。
根据对出资企业三年来的重大法律纠纷的分析,一些国有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决策程序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对所投资公司失控的情况较为严重。
分类风险:根据所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存在三类不同法律风险。
第一类是参股而不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大股东一股独大。国有企业应行使相关法定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类是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内部人控制。国有企业应行使股东权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第三类是各持50%股权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公司僵局。国有企业可通过《公司章程》的约定,采用“金股”制度和风险分类制度来解决公司僵局问题。
股权投资退出的路径主要包括股权转让、清算、改制、破产。
风险点:不履行清算义务,股东要承担民事责任。
国有企业在股权退出过程中,应积极履行清算责任,保管好公司主要财产、账册和重要文件等。
风险点:控制难度大,风险种类多,国资流失严重。
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时,应充分评估风险,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借助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和当地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签订资金委托监管协议,并严格管理派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