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2-12-15
(一)、接受立案材料
接受立案材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或材料进行接待和收留的活动。
(二)、告知诬告责任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然而,诬告与错告是不同的。诬告是指行为人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材料进行核对、调查的活动。其任务是正确确认是否存在犯罪事实,是否应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为正确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打下基础。
(1)对需要立案的案件,承办人员先填写《立案报告表》,包括填报单位、案别、编号、发案时间和地点、伤亡情况及财物折款、案情概述、承办人员姓名及填表时间等。然后制作《立案请示报告》,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制作《立案决定书》。
(2)对决定不立案的情况,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经有关负责人同意后,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并告知控告人可以申请复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9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且数额在5000元以上。
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三)项所述的“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应被认定为《刑法》第196条规定的“恶意透支”。以下情形之一应被认定为《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1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发卡银行收取的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