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2-07-26
被监护人住所地的指定监护人是指在监护人确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的监护人。如果有关当事人对指定结果不满意,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此外,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在指定监护人时,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具备监护资格的人中进行选择。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在指定监护人时,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具备监护资格的人中进行选择。
如果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可以担任临时监护人。
一旦监护人被指定,不得擅自变更;如果擅自变更监护人,被指定的监护人仍需承担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监护人在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时所产生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如果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在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导致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从而使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时,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根据《民法典》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当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进行。监护人除了为维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相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成年人的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并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