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2-04-29
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基于双方自愿,不得包含任何欺诈、胁迫等行为。
协议条款应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医患双方均应有协商解决纠纷的意愿,积极参与协商过程。
医患双方在各项条款上应达成一致意见,确保协商解决纠纷的有效性。
患方和医疗机构均应是合法主体,具备法律资格。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如果不愿意协商或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应制作协议书,并在协议书上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行政法规,侧重于行政管理角度,对于医患纠纷中构成医疗事故的赔偿问题进行规定。法院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应参照执行。然而,《民法通则》仍是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符合《民法通则》基本法的精神,但其属于行政性法律规范,与《民法通则》的关系并非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此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只对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进行赔偿,而大部分医疗纠纷案件仍需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根据民法一般原则,有损害即应进行赔偿,即“实际损失实际赔偿”。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法规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时应作为法律依据。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赔偿项目和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废用具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等,这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相似,充分体现了直接赔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