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3-21
在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中,除了确定原告提供的秘密信息的确切内容外,还需要判断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商业秘密的法定要件,以决定是否受到法律保护。这一信息的判断过程是权利的检测与度量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鉴定行为,是司法裁判权行使的体现。
某一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是在适用法律对事实进行认定后产生的结果,应由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不宜委托鉴定部门鉴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时,对涉及信息是否为公众所知悉、被告获得、披露、使用的信息与原告持有的信息是否相同或者实质相同等专业技术问题可以委托鉴定。然而,原告的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以及被控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不属于专业技术鉴定的范围。这些问题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作出。
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需要明确可鉴定的范围与法官依法认定的范围的区别。法院只能对权利人主张的技术秘密与公知信息之间、技术秘密与被控方使用的技术之间的异同进行鉴定,并向鉴定人解释法律上的标准和要求。对于鉴定结论,法官应当审查鉴定所依据的理由,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专有技术即技术秘密,也应由人民法院根据事实运用司法程序进行认定,而不应由专业技术人员单独认定。
在现代社会职业分工日益细微的背景下,法官通常不具备判断商业秘密的能力,而具有商业秘密认定权的法官又需要借助司法鉴定的技术手段。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鉴定范围包括技术秘密的秘密性、新颖性以及与被控侵权技术的对比。鉴定机构提供技术性的辅助工作,判断秘密性、新颖性、不同产品之间的技术对比,但不能就是否属于商业秘密作出结论,这一结论只能由法院作出。因此,商业秘密的判断可以理解为鉴定部门和司法部门合作的结果,前者提供技术上的判定,后者提供司法上的“鉴定”,彼此的边界并非一清二楚。
这再次说明即使是具有高超技术检测手段的鉴定部门,同样无法将商业秘密的技术状态界定清晰,法院对权利的界定自然失去了可靠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