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8-12
实质性相似是指被告的作品与原告的作品相似到一定程度,除了解释为复制而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释。实质性相似可分为两类:文字成分的相似和非文字成分的相似。非文字成分的相似强调从整体上的感受,主要考虑程序的组织结构、处理流程、使用的数据结构、所要求的输入形式、所产生的输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然而,非文字成分一般不属于软件的表达,因此通过非文字成分的相似来判断两个程序的实质性相似已被放弃。
在计算机软件侵权中,只要求原告证明被告有接触目标程序的可能性,原告只需要证明其软件产品先于被告销售。
通常情况下,被告不可能通过直接修改他人的目标程序来开发自己的目标程序,同时还要开发出对应的源程序。因此,即使双方的目标程序非常相似,也不能直接作为判决的依据。仅凭目标代码相似比例来判断侵权与否,这根本上否认了创作巧合的存在。
在进行相似性比对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进行过滤:1)由于表达方式受限而导致相似的程序代码的过滤;2)受外部因素限制的内容,例如软件兼容性的制约、硬件环境的限制(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直接受到所使用的芯片的限制)、软件所应用的行业要求等;3)该领域表达方式的有限性。
在鉴定比对过程中,需要注意程序员在开发时故意放置的错误代码或死代码。
首先,将原告源程序编译成目标程序。因为源程序是软件开发者身份的证明,没有源程序的支持,目标程序无法独立存在。如果该源程序无法编译成目标程序,则原告有可能因无法证明其设计开发了相应程序而承担不利的后果。如果被告未提交源程序,将编译后的目标程序与被告目标程序进行比较,如果构成相似,则构成侵权,否则不构成侵权。
如果被告提交了源程序,需要确定被告源程序与涉案目标程序的关系,即同一性问题。如果满足同一性,则直接将原被告双方的源程序进行比较,如果构成实质性相似,则构成侵权;否则相反。如果不满足同一性,则采取与被告未提交源程序时相同的方式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