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4-11-15
公司债券利息摊销是将债券的名义利息费用调整为实际利息费用的过程。根据摊销方式的不同,公司债券利息摊销可以分为直线法和实际利息法两种。
直线法是一种按还款期限(或计息期数)平均摊入各项利息费用的办法。在直线法下,公司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发行债券溢价或折价摊销的相关项目:
本期票面利息(应付利息)摊销额 = 面值 × 计息期的票面利率
本期溢价(或折价)摊销额 = 溢价或折价总额 ÷ 计息期数
本期利息费用 = (本期票面利息 - 本期溢价摊销额) 或 (本期票面利息 - 本期折价摊销额)
期末摊销溢价(或折价) = 期初未摊债券账面(或折价) - 本期溢价(或折价)摊销额
期末应付债券账面价值 = (期初应付债券账面价值 - 本期溢价摊销额) 或 (期初应付债券账面价值 - 本期折价摊销额)
直线法下,每期摊销的债券折价相同,导致实际利率逐渐降低的情况,与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不符,因此不太合理。
实际利息法是一种根据债券的每期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来计算债券每期应计利息费用的方法。在实际利息法下,除以下两项外,其他计算公式与直线法相同:
本期利息费用 = 期初应付债券账面价值 × 实际利率
本期溢价(或折价)摊销额 = (本期票面利率 - 本期利息费用) (负数绝对值为折价摊销额)
实际利息法下,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或折价的分摊而减少或增加,所计算出的应计利息费用也随之逐期减少或增加。每期应计利息费用和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费用的差数即为每期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数。按实际利息法摊销公司债券溢折(或折价)时,利息费用的金额逐期增加(或减少),折价摊销额也逐期递增(递减)。
摊销是指对除固定资产之外的其他可以长期使用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类似。摊销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减少当期利润,但对经营性现金流没有影响。
常见的摊销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商誉、大型软件、开办费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公司业务和收入做出贡献,因此其购置成本需要分摊到各年才能合理。摊销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摊销无形资产可以选择直线法和加速法。一般情况下,摊销的费用相对于折旧费用要小很多。因此,在财务报表中,摊销和折旧通常一起披露,而不做区分。
根据《税法细则》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筹办费应自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不少于5年。土地使用权应作为无形资产单独计算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如果合同有年限规定,则按合同规定的年限摊销;如果没有合同规定,则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