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1-06
赵某某是原告张某的丈夫和赵某的儿子。2008年7月29日,赵某某到被告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被该站值班医生诊断为咽炎,并接受了打吊针治疗和消炎药的配置。次日,张某发现赵某某已经死亡,经尸检确认死因为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发作和高血糖引起的心脏衰竭。
张某得知赵某某曾与其一同在被告卫生服务站就诊的事实后,要求被告卫生服务站进行赔偿。经过医疗事故鉴定,被告卫生服务站被认定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然而,在鉴定意见书中,专家指出卫生服务站没有病历记录并未进行心肺听诊。原告不服鉴定结果,向法院起诉并申请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合议庭形成两种意见:
1、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理由是本案不属于医疗事故,不能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赔偿。根据《民法通则》规定,被告的医疗行为与死者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2、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并分担责任。理由是被告存在过失,未进行心肺听诊和书写病历,违反了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导致司法鉴定无法进行。然而,死者的死因属于自然死亡,被告的过失不足以承担全部责任,应由双方分担责任。
最终合议庭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对于医患双方的矛盾具有重要影响,但法官很难完全依赖鉴定结论进行法律分析,可能导致裁判出现偏差。因此,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证据的一种,不应成为法院裁判的唯一依据。法院应对鉴定结论进行客观全面的审查,这是法官的裁量权和责任。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在文书形式、结论客观公正和对鉴定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方面较医疗事故鉴定更为规范和公正。司法权对患方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优先保护,使得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能够体现新的司法理念和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
在审理医疗纠纷工作中,医疗事故鉴定不应作为医疗过错鉴定的前置程序。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但未提出重新鉴定申请而是申请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法院应予准许并依法委托。如果一方当事人未提出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申请,但医疗行为符合民事侵权构成要件,法院仍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确定医疗机构应承担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