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3-11-11
医患关系是指医疗法律法规调整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过程。在广义上,医患关系可以视为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医疗纠纷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之间产生的争议和纠纷。这种纠纷不仅限于诊疗和护理活动,还包括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器械、药品、特殊服务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纠纷。医疗纠纷不仅包括医疗事故争议,还存在大量的医患矛盾,这种情况损害了患者的权益,伤害了医患关系,但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范畴,因此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供参考。
将医疗纠纷纳入消费者协会的受理范围,可以有效化解医患双方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医疗纠纷,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实际上,消费者协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处理,为一些处理难度较大的医疗质量投诉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严格来说,患者属于消费者。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不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调整医患关系,主要原因是患者不符合该法所定义的消费者身份。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更不属于该法意义上的"经营者",因此医患关系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调整,而必须适用相应的医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首先,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有人主张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处理,但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受到侵害的法律关系,而患者到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并不属于生活需要的范畴。此外,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无法享有平等的选择权,也无法完全遵循自愿原则和实现公平交易。医院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只有救治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一般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有明确的标准,可以进行公平交易,消费者的权益得到较好保障,而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机构无法保证治愈,也无法明确规定治疗应达到何种程度才算公平交易,因此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不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应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通知,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应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旨在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应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处理。
第三,对于有损害结果但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应适用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