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7-30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条的规定,医疗费是指根据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药费、住院费、护理费等。医疗费的计算应根据合法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收费单据进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4条的规定,患者在发生医疗事故的所在地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未经医院批准或出具证明而强行转院、擅自另找医院治疗,相关费用一般不予赔偿。此外,患者擅自购买与损害无关的药品或治疗其他疾病的费用也不予赔偿。对于已经痊愈并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当立即出院。如果患者无正当理由拒不出院,继续住院的费用由患者自理。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医疗费还可以包括“其他器官功能训练费”和“适当的美容费”,但仅作参考。
对于原发病医疗费用,指的是非医疗事故所致的、患者治疗本身原有疾病的医疗费用。根据医疗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处方药品、治疗项目等进行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医疗事故发生后,原发病医疗费用和医疗事故治疗费用往往会同时发生。在治疗因医疗事故给患者造成的损害的同时,也在治疗患者的原发疾病。因此,单纯以时间来划分可能会不公平。在争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界定,并通过司法鉴定部门进行鉴定。
关于续医问题,根据条例规定,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应按照基本医疗费用进行支付。续医费是指损伤经治疗后体征固定而遗留功能障碍,确需再次治疗的或伤情尚未恢复者未来治疗的费用。续医费的支付应在结案后进行。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进行计算。对于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的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对于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误工费的计算方式根据患者是否有固定收入进行区分。对于有固定收入的患者,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合法收入。具体计算应根据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和工资表进行,奖金以患者上年度的单位人均奖金计算。对于无固定收入的患者,包括农村村民和从事某种劳动但无固定收入的人员,应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对于患者从事第二职业的情况,应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进行合理赔偿。对于未成年人等无劳动收入但要求赔偿误工费的情况,不予支持。
误工日期的认定根据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3条的规定进行。误工日期由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出院后治疗医院出具证明的休养天数两部分组成,从医疗事故发生的当日开始计算,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扣减。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院或无相关证明擅自休养的情况,不予计算误工费。对于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残疾的情况,自专家鉴定组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不再计算误工费。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条的规定,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进行计算。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指的是行政级别为“处级”以下的工作人员。具体的标准由各地规定,例如重庆市规定的出差伙食补助费为12元/天。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陪护费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医护人员进行的护理活动。陪护费的计算期间限于患者发生医疗事故后的住院期间,具体按照上一年度事故发生地职工年平均工资为标准进行按日计算。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的规定,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进行计算。该费用从定残之月起赔偿,赔偿期限根据患者年龄进行确定。具体计算方式为:
赔偿期限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如果患者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应凭医疗机构证明进行计算。具体费用按照普及型器具的价格进行计算。
残疾用具包括假肢、轮椅、助听器、义眼、假牙、假发、眼镜等。计算费用时应包括购入费和安装费。费用按照市场上普及型器具的价格进行计算,也可以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规定。同时,还应考虑到残疾用具的使用年限和人均寿命年限,将来需要更换的费用也应计算在内。
普及型器具是指在同一品种中被广泛使用的器具,一般以国产为限,不包括豪华型的。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七条的规定,丧葬费按照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进行计算。具体标准由各地民政和财政部门规定。
丧葬费已包括了存尸费、尸体运转费、尸体整容费、火化费、寿衣费等费用。但不包括死者方大办丧事所增加的费用。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八条的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死者生前或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计算。对于不满16周岁的人,扶养到16周岁;对于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20年。对于60周岁以上的人,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人,不超过5年。
被扶养人是指在医疗事故发生前实际由患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具体认定应提供有扶养关系的证明和相关部门出具的证书、证明。在处理争议时,可以要求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根据法律规定,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应由具有扶养义务扶养能力的人共同承担。对于死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者,他们只需要承担本人应扶养的一份费用。换句话说,医疗机构只需要赔偿死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者本人应承担的那一份费用。
举个例子,夫妻A和B有一个10周岁的孩子。如果A因医疗事故死亡,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时,应减去B应承担的费用份额,即除以二。具体计算公式为:(居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费×12个月×6年)÷2人。
当死者或残疾者的父母成为被扶养人时,应根据该父母的子女人数来确定扶养份额。计算生活费时,如果有n个子女,那么费用应该除以n。
对于已满60周岁以上的被扶养人,扶养年限应按照60周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的方式计算。详细计算方法请参见本文中的“残疾生活补助费”一节。
根据患者实际需要的交通费用进行计算,并凭据支付。这包括必须转院治疗所需的合理交通费用等。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情、伤势以及当地交通条件综合考虑来确定。然而,患者故意耗费的不必要的交通费用不应列入赔偿范围。
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进行计算,并凭据支付。住宿费是指患者因转院治疗、检查往返等原因未能住院或住在家里,而确实需要在当地住宿的费用。需要注意的是,“凭据支付”并不是根据住宿发票上的金额支付,而是根据患者确实有住宿需求并能提供住宿天数的凭据来支付。发票金额的高低不影响支付金额,只根据住宿天数支付出差住宿补助费。例如,重庆市目前规定的标准为30元/人/天。
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以金钱支付方式给予患者及其近亲属抚慰,以弥补他们在医疗事故中遭受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痛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当自然人的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时,可以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用于替代“死亡补偿费”,并对死者的亲属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近亲属必须是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如果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其他近亲属可以代为提起诉讼。根据相关规定,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年限根据患者的死亡或残疾情况来确定,最长不超过6年。具体计算年限时,可以考虑患者原有疾病状况、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医疗机构的经济能力以及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对于残疾者,可以根据伤残等级划分赔偿年限,一至四级伤残赔偿3年,五至八级伤残赔偿2年,九至十级伤残赔偿1年。这样做是为了确保赔偿的公正性。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参与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以及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计算。然而,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
根据以上提到的不同赔偿项目,可以计算出医疗事故给患者造成的损失总额。然而,计算出的全部损失并不意味着医疗机构需要全部赔偿。具体赔偿金额应根据医疗机构在医疗事故中的责任程度来确定。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相关规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可以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根据责任程度的不同,医疗机构需要承担的赔偿比例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