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5-01-23
当涉及到医疗纠纷且怀疑是由过敏引起时,当事人可以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并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以确定是否是过敏所致。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如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共同封存和启封现场实物。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如果需要进行检验,应由双方共同指定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卫生行政部门将指定检验机构。
对于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封存血液的情况,医疗机构应通知提供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根据第二十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况,应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进行鉴定。如果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且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家属常常会立即要求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明智。一般来说,应先经过医疗事故过错鉴定,确定过错责任的大小,然后再进行理赔。当然,也可以选择协商或诉讼等方式来解决赔偿问题。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
我们建议双方最好能达成赔偿协议,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相关事宜,也可以让受害人感到更加安心,尤其是在涉及到医疗死亡事件的情况下。
如果选择诉讼解决,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诉前准备:咨询医疗方面的专家,了解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如果没有过错,诉讼可以自行终止,以免浪费时间。如果得到积极答复表明存在过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准备工作。首先与医务科联系投诉,并要求复印诊疗病历。然后与医方代表一起共同封存病历,包括诊治病历、住院病历、手术同意书、会诊讨论记录等所有资料。同时向医务科索要《医疗纠纷投诉表》回执。完成上述工作后,患方可以选择适用何种法律方式解决纠纷。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方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对方过错的证据。在法律上,凡是有证据证明的,视为存在;凡是没有证据证明的,视为不存在。
2. 提起诉讼:到法院立案庭发起诉讼。法院会安排时间进行第一次开庭,该次开庭主要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主体资格,并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经过质证的病历将在第一次开庭后由法院移交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因此,在首次开庭阶段,患方应该抓住机会,认真审查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尽可能排除对自己不利的病历资料,以外。根据以往经验,法官会要求患方列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