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2 更新时间:2023-10-2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相关规定,我国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也可以组成社区矫正小组。
根据该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根据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为其确定矫正小组,并负责实施相应的矫正方案。
根据需要,矫正小组可以由司法所、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的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对于女性社区矫正对象,矫正小组中应有女性成员。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相关规定,服从监督,接受教育,并按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社区矫正人员应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如果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或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的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应及时报告。
对于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并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场所,社区矫正人员如确需进入,应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如果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应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如果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应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经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后作出决定。
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在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在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社区矫正人员应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以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每月参加教育学习的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每月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不少于八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