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4-12-09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单凭一个人的证言是不能作为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对于证人的证言,法院不轻信,只有在有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的情况下才能立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所有案件的判决都必须重视证据,重视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有确实充分的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 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 据以定案的证据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 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的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根据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立案,并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如果控告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或材料的接待和收留的活动。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材料进行核对、调查的活动。其任务是正确确认是否存在犯罪事实的发生,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为正确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打下基础。
为了做好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工作,一般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
(1) 事实审查。审查事实,首先要审查事件是否发生,然后审查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否属于犯罪案件。如果属于犯罪案件,还要审查是否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 证据或证据线索审查。通常的做法包括向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或自首人进行询问或讯问;向有关单位或组织调阅与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有关的证据材料;必要时委托有关单位或组织对某些问题进行调查;对特殊案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必要的专门调查措施;对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如果认为证据不充分,应告知自诉人提出补充证据,在立案前一般不再进行调查。
在立案阶段进行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与犯罪有关的事实情况,应限定在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和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内进行,不得扩大范围。
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后,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对于需要立案的案件,先由承办人员填写《立案报告表》,包括填报单位、案别、编号、发案时间和地点、伤亡情况及财物折款、案情概述、承办人员姓名及填表时间等。然后制作《立案请示报告》,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制作《立案决定书》,最后由负责审批人签名或盖章。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还需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应立案的,以书面形式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经审查认为具备立案条件的,应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以内立案,并书面通知自诉人。
(2) 对于决定不立案的,由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有关负责人同意后,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并告知控告人可以申请复议。主管机关应认真复议,并将复议结果通知报案、控告、举报的单位或个人。自诉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15日以内作出不立案决定,书面通知自诉人并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对于那些虽然不具备立案条件但需要其他部门给予一定处分的情况,应将报案、控告或举报材料移送主管部门处理,并通知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