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超过两千会怎么判决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2-14
【掩饰隐瞒犯罪相关法律知识科普】若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的财物或收益,而为其加以掩饰、隐瞒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构成《刑法》中规定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此时时间行为符合了此罪的立案标准之后,就可以对行为人定罪处罚。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超过两千的判决依据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罪的处罚
如果单位犯前款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解释的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旨在依法惩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实际,对审理此类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进行解释。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定罪处罚
根据解释第一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处罚:(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二)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的;(三)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四)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损失无法挽回的;(五)实施其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妨害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进行追究的。
地方标准的确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范围内,确定本地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其他相关规定
如果掩饰、隐瞒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权的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已有相关规定,审理此类案件依照该规定进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解释,明知是非法狩猎的野生动物而收购,数量达到五十只以上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立案标准
立法的缺陷
由于立法者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归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妨害司法罪”之下,并没有明确规定犯罪金额的具体数额。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存在分歧,且缺乏相关司法解释。
定罪量刑的随意性
由于缺乏具体数额规定,导致定罪量刑的随意性增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作为一种犯罪,应当根据情节来确定其罪过的大小,而数额是确定情节轻重的重要标准。实践中往往比照前罪的数额定罪量刑,但是比照的程度不一,导致相同行为的不同判决结果,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