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2-31
瑕疵证据是指在法定证据要件上存在轻微违法情节的证据。为了弥补瑕疵证据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通过事后追认的方式认可瑕疵证据的有效性。这种方式类似于刑法上的“被害人承诺”,即侦查机关的违法取证行为因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同意而取得了合法性。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自身权利的受损状态并不介意,并通过事后追认等方式认可了该证据的有效性,那么该瑕疵证据即可据此而“再生”。这种方式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参与的某些程序环节,例如在讯问时未记录告知被讯问人诉讼权利内容的情况下,如果得到被讯问人的认可,明确表示侦查人员已经完成了告知义务,那么该瑕疵证据即可得到补正。
修正错误主要适用于笔录上遗漏重要内容或者遗漏有关人员签名的情形。办案人员可以通过对证据笔录进行修改、增加或删除,尽量对原有的程序瑕疵作出弥补。
重新实施侦查行为并重新制作笔录主要适用于证据笔录存在较大错误或者侦查活动存在明显瑕疵的情形。证据笔录存在较大错误是指无法通过修改等形式来进行弥补的错误,例如在讯问笔录中未记录被讯问人的权利义务,这可能影响到被讯问人供述的自愿性和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通过修改笔录来进行补正,而应重新进行讯问并重新制作笔录。侦查活动存在明显瑕疵的情形也无法通过笔录的形式修正,例如组织辨认的侦查人员少于两人的情况,应通过重新组织辨认来补正瑕疵。
作出合理解释或说明是指办案人员对瑕疵证据无法进行补正而作出的书面或口头的“合理的说明”。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已经进行的程序补正情况的说明,以及对无法纠正和补充的瑕疵证据进行解释。相对于补正来说,合理解释是一种更容易的方式,但在可以进行补正的情况下不能滥用,只有在无法重新询问或补正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合理解释的补正方式。
瑕疵证据是指在法定证据要件上存在轻微违法情节的证据。准确地界定瑕疵证据的标准对于司法实践非常重要。瑕疵证据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瑕疵证据主要是指证据采集程序和方式上的轻微违法,未违背法律原则和禁止性规定。瑕疵证据大多是侦查人员在制作相关证据笔录时存在技术性缺陷的证据,例如缺少侦查人员的签名、遗漏重要内容等。这些违法情节较为轻微,主要是程序和方式上的轻微违法,未违背重大的诉讼原则,也未违反法律设置的禁止性规范。
其次,瑕疵证据的违法和侵权程度较为轻微,未侵犯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权利。与非法证据相比,瑕疵证据的取得方式并没有侵犯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或精神,只是在程序上存在疏漏。这种疏漏并不足以影响证据的真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事实认定上的错误。
最后,采用瑕疵证据不会影响证据的真实性以及事实的认定。与非法证据相比,瑕疵证据的违法程度较轻,不会对诉讼参与人的自由意志产生影响,不会导致非自愿的供述或陈述。即便被法院采纳,一般也不会造成事实认定上的错误。
目前我国瑕疵证据补正的相关规则存在一些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瑕疵证据补正程序的主体缺位。目前的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瑕疵证据补正过程中的参与权。这使得瑕疵证据的解释与补正程序更像是行政程序,而不是诉讼程序。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作为利益主体,应该有充分参与瑕疵证据解释与补正程序的权利和机会。
其次,缺乏具体的瑕疵证据补正程序性规定。现有规定中对瑕疵证据的补正过程没有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例如,瑕疵证据应该如何补正、补正的程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补正的具体程序如何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