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使他人犯罪怎么认定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5-11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刑事犯罪依据犯罪的状态可以分为犯罪既遂、未遂、犯罪中止等,而有些人实施犯罪是受他人指使的,那么指使他人犯罪如何认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指使他人犯罪的认定及相关法律规定
一、指使他人犯罪的认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指使他人犯罪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胁迫和教唆。在胁迫的情况下,指使他人犯罪的人构成胁从犯;在教唆的情况下,指使他人犯罪的人构成教唆犯。
二、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应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八条)。- 对于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如果教唆的对象不满十八周岁,应从重处罚(第二十九条)。-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行,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胁从犯刑事责任的规定
一、胁从犯的定义
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所谓的“被胁迫参加犯罪”是指行为人受到威胁或强迫而被迫参与犯罪。胁从犯并不愿意参加犯罪,只是因为受到他人的暴力或精神威逼而被迫选择参与共同犯罪。虽然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违背了个人意愿,但最终参与犯罪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其人身并未受到强制。从主观上来看,胁从犯的行为是经过自由选择的,只是因为害怕自身遭到危险而不得不这样做。因此,胁从犯在主观上是有罪过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二、胁从犯刑事责任的规定
由于胁从犯参与共同犯罪活动是出于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其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在受到他人威胁、强迫或精神受到强制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相比于没有受到精神强制而实施犯罪的人,胁从犯的犯罪危害行为较小。因此,根据法律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应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具体而言,根据他参与实施的犯罪性质、被胁迫的程度以及对造成的危害结果所起的作用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或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原本是被胁迫参加犯罪,后来却变为自愿或积极参加犯罪活动的共同犯罪人,不能再被认定为胁从犯,而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以主犯或从犯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