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4-11-14
根据《意见》第九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收受他人财物后,只要在合理的期限内退还或上交,该退交行为在客观上足以反映出其主观上没有受贿的故意,可以认定其为“及时退还或上交”。这个合理期限可以认定为1个月,参考了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机构制定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在接受财物后1个月内上缴国库的规定。
《意见》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上交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第二款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而退还或上交财物的行为不影响认定受贿罪。这两款规定明确了典型的非受贿行为和受贿行为的界限。在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受贿罪时,仍然以刑法有关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指导,并未突破刑法的立法精神。
“及时退还或上交”是指行为人在没有受贿故意的情况下主动退还或上交财物。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受贿罪的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和拟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主观方面是故意,即主动接受请托人财物、非法占有请托人财物的受贿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等。因此,《意见》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非受贿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受贿故意的情况下主动及时地退还所收财物的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索贿行为人在实施接受财物之前的索贿行为已经具有受贿故意,因此索贿不适用《意见》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
判定行为人是否具备受贿故意,可以综合以下三个方面因素进行认定:
对于行为人是否具备上述三个方面条件,应综合行为人的供述、请托人、行为人家属或亲友的证人证言,以及其他相关证据予以判定。同时,侦查机关的检察机关应当在行为人提出无受贿故意和及时退交财物的辩解,并对相关证据提供有关线索后及时调取。
行为人退交财物是否符合《意见》第九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及时”,与其从收到财物至退交财物时间间隔长短无必然联系。行为人主观上一直无受贿的主观故意下及时退交的情况,即使时间稍长,也可以认定为及时退交。反之,行为人先具有受贿故意,即使在短时间内退交,也不影响其受贿罪的成立。
行为人在其自身或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之前退交财物的情况,应区别情况予以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无受贿故意下及时退交的情况,符合《意见》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因此不构成受贿罪。而行为人在被查处之前退交财物的情况,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受贿的故意,且行为人在得知自己要被查处或与自己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后,为了掩饰自己的犯罪行为而违心地退还或上交财物。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受贿已经既遂,退交财物只是退赃问题,并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