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25
根据《证据规定》第36条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遇到困难,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法院准许后,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如果在延长的期限内仍然存在困难,当事人可以再次申请延期,最终是否准许延期由法院决定。
根据规定,行政诉讼中的举证期限主要由法院指定或当事人约定,而延期举证则是一种补充形式。这一规定具有三个特点:
一、采用了“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保护了当事人申请延期的权利,又规定了是否准许延期由法院决定。
二、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次数没有限制,具有任意性。
三、申请延期的理由具有法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司法实践中,这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根据《证据规定》的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延期举证。无论是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还是当事人约定的举证期限,当事人都有权利申请延期举证。合理地行使这一权利可以弥补举证时限制度的不足和缺陷。然而,过多过滥地行使这一权利可能冲击举证时限制度。法院是否准许延期举证以及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确有困难”,完全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
设立举证时限的目的是限定当事人诉讼活动的期间,以提高诉讼效率。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强制代理制度,很多当事人在收集提交证据时面临困难。这使得我们在诉讼中面临两难境地。如果缩短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间或减少允许延期举证的次数,可能导致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无法举证,从而对其不利。但是,如果过多地延长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间或多次同意延期,可能导致审判期限的不断滞后,使诉讼效率降低。
司法实践中情况千变万化,要对延期举证的具体情形作出明确规定具有一定难度。我们认为,列举几种具体情形来概括规定中的“确有困难”,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大。这样可以发挥法院引导当事人举证的作用。如果当事人明知举证的“困难”不在规定的准许范围内,自然不会再申请延期举证,而会主动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