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时精神损害如何赔偿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7-22
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据合同的规定而应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符合宪法原则和人权精神的内在要求
宪法保护人权
根据我国宪法第37条和第38条的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受到保护。在宪法的指导下,法律不断发展,人权事业得到不断推进。随着人们对人格保护和精神利益追求的重视,法律对公民精神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全面和有力。因此,传统民法观念中只关注合同当事人财产得失,而忽视了当事人精神利益损害的观点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加强对违约行为受害者的保护力度,我们应该将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引入违约责任中,从而完善我国法治保护人权的精神。
完全赔偿原则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完全赔偿原则指的是由于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导致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应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完全赔偿原则,违约方应该赔偿因违约行为造成的受害人预期利益的间接损失,包括利润收入、利息收入和精神享受等。我国的立法也肯定了完全赔偿原则。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在人类的各种利益中,除了财产利益,精神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任何违约行为都有可能对非违约方产生心理影响,使人产生愤怒、焦虑、沮丧、悲伤等不良情绪,这就是精神损害的表现形式。既然违约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利益损失,给予其物质赔偿就成为必要。
合同法保护公民精神利益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合同中,合同义务和责任不断扩张,合同法保护公民的精神权益势在必行。我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约定的义务,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可见,我国合同法将违反附随义务造成的损害纳入违约赔偿范围,全面构建了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赔偿责任的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同义务不断扩张,当事人的意愿已不再是合同的唯一来源。合同责任已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合同责任,而带有了相当浓厚的侵权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