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3-29
民事裁定书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某些特定案件作出的裁定决定。民事裁定书的适用范围较广,但一般不适用于一审终审制度。
当事人提起诉讼,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例如,诉讼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的范围;原告不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没有明确的被告或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人民法院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当事人对该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当事人,尤其是被告和第三人,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时,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人民法院会裁定是否有管辖权。当事人对该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在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发现原告起诉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下,除非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否则会通知原告撤回起诉。如果原告不撤回起诉,人民法院会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当事人对该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职权作出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的裁定。该裁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上诉。当事人对该裁定不服,可以向作出该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但复议期间不会停止对该裁定的执行。
当原告在宣判前申请撤回起诉时,人民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准许或不准许撤诉的裁定。该裁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
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发生了法律规定的中止或终结诉讼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当作出中止或终结诉讼的裁定。当中止诉讼的障碍消除并具备恢复诉讼条件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恢复诉讼的裁定。中止或终结诉讼的裁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
如果判决书存在错写、误算、用词不当、遗漏判决原意、文字表达超出判决原意范围、判决书正本与原本个别地方不相符合等情况,人民法院会作出裁定加以补正。对于判决书遗漏诉讼请求的一部分和诉讼费用的负担,以及应当明确具体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内容而没有明确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补充判决,不能使用裁定进行补正。对于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的裁定,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中止或终结执行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当作出中止或终结执行的裁定。在中止执行的情况消除后,依法具备恢复执行的条件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执行的裁定。中止和终结执行的裁定一经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
对于当事人申请执行的仲裁裁决,如果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情形之一,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应当作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不予执行的裁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
人民法院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对于当事人申请执行公证机关依法赋予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人民法院如果认定确有错误且不予执行,会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对于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裁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
除了上述十种情况,人民法院还可以作出裁定解决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例如,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过程中,人民法院发现本案存在民事权利义务争议时,应当裁定终结特别程序;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时,如果认为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会裁定撤销原判;对于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处理,一律使用裁定;人民法院对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会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等。所有这些裁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
对于可以上诉的裁定,上诉期间内,原裁定不会生效。对于可以申请复议的裁定,当事人申请复议时,在作出新的裁定之前,原裁定不会停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