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法律知识

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4-11-05

 
169890
在我国,交通肇事属于常见现象,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与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失亡是不同概念,两种情况的量刑也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两者量刑有何不同?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区别及量刑

逃逸致人失亡

逃逸致人失亡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在被害人仍有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因害怕受到处罚而驾车逃离现场,未及时将受害人送往医院,导致受害人死亡的情况。根据《刑法》规定,逃逸致人失亡的行为将面临严厉的刑罚。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对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情况,将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而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将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致人死亡后逃逸

致人死亡后逃逸是指在交通肇事发生后,肇事者造成他人当场死亡后,因害怕受到处罚而逃离现场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属于交通肇事情节恶劣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情况,将被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对于致人死亡后逃逸的行为,法定刑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后的处理方法

1. 立即停车

车辆驾驶人员在发生交通事故或怀疑发生交通事故时,应立即停车。这是因为是否立即停车涉及到事故责任的认定,如果未立即停车,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被交警部门认定为未采取紧急制动措施而承担事故责任。

2. 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停车后,为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关安全保护措施,例如设置警告标志牌、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等。

3. 保护现场

交通事故现场是交警部门勘验现场、分析事故原因、认定事故责任的最重要依据,也是认定当事人事故责任的关键。因此,当事人应保护现场,确保勘验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 报警处理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立即报警处理。及时报警有助于交警部门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勘验和处理,并为事故的认定提供证据。

5. 通知保险公司

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在48小时内或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时间内通知保险公司。如果未能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导致保险公司无法认定事故责任和损失,保险公司有权拒绝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

延伸阅读
  1.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和量刑
  2. 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
  3. 酒后驾驶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及量刑
  4. 撞死两人全责能缓刑吗
  5.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和量刑标准分别是什么

交通肇事热门知识

  1.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
  2. 肇事逃逸行为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3.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定义
  4. 正常人驾驶残人车辆肇事的法律责任
  5. 犯罪客体:交通运输安全
  6. 交通肇事罪的公诉性质
  7. 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交通事故解决方案

  1. 碰瓷处理指南
  2. 交通肇事逃逸
  3.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4. 交通事故全责无责划分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流程
  6. 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
  7.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流程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