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23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首先涉及民事责任成立要件中的因果关系原则。确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需要分析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发生和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即使行为人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也不承担事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举例来说,某人虽然无证驾驶,但严格遵守通行规则且没有任何驾驶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因后车追尾造成的交通事故不承担责任。因此,“事故当事人行为对事故的因果关系”不仅包含因果关系原则,还起到衡量当事人行为对事故形成的原因力的作用。所谓“行为对事故形成的原因力”主要指在当事人没有过错或难以认定过错的情况下,确定事故损害的标准。
过错在民法上有两种形式:客观过错和主观过错。客观过错指的是当事人的行为明显违反法律规定,与行为人的主观意识状态无关,只要行为违反法律和法规规定,就构成过错。主观过错主要指当事人的过于自信、疏忽大意等主观意识状态。在确定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后,对当事人的责任比例主要由其过错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当事人双方存在过错的情况下,例如机动车超速行驶而被撞的行人又闯红灯,需要比较双方的过错。这种比较过错又称为过失相抵,是民法特别是侵权行为法中的一项重要责任确定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和《交通安全法》都明确了这种制度,但在比较当事人的过错比例时,存在着技术上的障碍需要克服,主要表现为如何确定不同过错对促成事故的作用力大小,即当事人违法行为的“过错系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