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0-15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未将合同申请审批的情况下,合同一般被视为无效。尽管这是一般情况而非绝对情况(在理论上应该是绝对的),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生活中当事人未申请审批合同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原因涉及到国家公权力的过度干预。因此,如果当事人在发生争议后向法院提起诉讼,并最终办理了审批手续,法律应该承认合同的效力。这正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中所规定的内容。这样一来,既能贯彻鼓励交易的原则,又能实现国家干预的目的。然而,如果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合同虽然成立但仍然无效。
根据法律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未规定合同自登记后生效。
这是因为法律规定登记的目的并非在于承认或否认合同的效力,而是评判合同的履行效力。如果当事人在合同成立(自然也是生效)后申请登记,合同所期望的物权变动结果将得到法律的承认;否则,即使当事人交付了标的物,物权在法律上仍未发生变动,当事人所期望的物权变动结果在法律上未得到承认。同样,根据《合同法》第10条第1款规定,专利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尽管不属于物权变动,但在法律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界和法学界为了强调登记的效力,将登记后生效的规定与之联系在一起。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定,未办理登记将导致抵押合同的无效。这样的做法明显混淆了合同的形式要件与物权公示方法。法律要求登记的是物权变动,当事人未进行登记影响的是物权变动的效力,而非合同的效力。因此,《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规定,法律和行政法规虽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因此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这对于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