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分割有哪些原则要遵循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0-06
我国现行继承法运行以来,经济体制的纵深改革、公民财产权利意识的明显增强等使遗产的静态质、量多元化,动态归属复杂化。其中,遗产分割的原则已不再像立法初期那样符合法律的时代性。接下来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讲解遗产分割有哪些原则要遵循。
遗产分割原则的遵循
1. 遗嘱优先原则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5条规定,遗产分割应首先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中的规定办理。只有在无遗嘱的情况下,才会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定进行分割。然而,若存在以下情形之一,遗产中的相关部分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1) 遗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放弃继承或受赠;(2) 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3) 遗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4) 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5) 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2. 基本精神原则
遗产分割应体现互助团结、权利义务相一致和对未成年人或生活困难的继承人给予照顾的原则。在遗嘱继承方面,法律除明确规定继承丧失外,还强调对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对于法定继承,法律要求继承人在互助互谅、和睦团结的精神下进行遗产分割,并规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平等分享遗产,但对于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予以照顾;对于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可以多分;而对于有抚养义务和条件但未尽抚养义务的继承人应当不分或少分。
3. 遗产处理的实际效用原则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29条第一款的规定,遗产分割应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中指出,在分割房屋、生产门资料和特定职业所需遗产时,应考虑到其使用效益和继承人的实际需要,兼顾各继承人的利益。由于近年来,我国公民个人拥有的生产资料和企业投资比例不断增加,遗产分割不仅直接关系到继承人的实际利益,还可能对某些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因此,要求继承人在处理遗产时协调遗产处理与经营需要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
遗产的定义和性质
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下来可以依法转移给他人的个人合法财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遗产只存在于继承开始到遗产处理结束之间的时间段内。公民在生存时所拥有的财产并不属于遗产,只有在其死亡后,其民事主体资格丧失,遗留下来的财产才能成为遗产。遗产处理完成后,遗产已转归承受人所有,不再具有遗产的性质。作为遗产的财产不仅包括所有权、债权等财产权利,还包括负债义务,即它是一种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的统一体。继承不仅关系到继承人的利益,还关系到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的利益。作为一种制度,继承必须对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债权人提供平等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