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4-16
股权激励方案可能导致公司原始股东的股权减少或稀释,这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控制关系产生影响。如果股权激励导致创始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股权稀释过大,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从而对公司的上市主体资格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确定股权激励比例时,应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并为未来可能的融资进一步稀释留出空间。
一旦股权激励对象成为公司新的股东,可能会与创始股东在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上产生分歧。此外,他们还可能在享受公司股权升值带来的收益后,违反股权激励计划中的锁定期规定或其他相关承诺,擅自离职等。上述情况都存在导致股权纠纷的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只能在两种情况下约定违约金:一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费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约定服务期限,如果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按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金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二是如果劳动者违反与用人单位达成的竞业限制约定,应按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劳动合同法》还特别规定,除了上述两种情形之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然而,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通常会要求员工签署承诺函,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离职,否则需向公司支付违约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这样的操作是不被支持的,因此可能引发各种争议。